本文转自:兰州日报
“红纽扣”系紧成长纽带 小课堂破解育儿难题
城关区妇联推动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进家入户
亲子在“红纽扣”家庭教育研学活动中参观学习
明知要耐心待娃,可火气上来就是压不住,该怎么办?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沓,想帮他改正却不知从何下手……家庭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育儿难题层出不穷,既困扰着孩子成长,也让家长们焦头烂额。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更是维系亲子关系的“关键课题”。为帮助家长避开育儿误区,以科学方式助力孩子成长,城关区妇联主动探索创新,推出“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通过“1+N”服务模式,将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服务广大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1”个核心枢纽 筑牢服务根基
九时刚过,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举办的“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已座无虚席。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微微老师笑着翻开绘本,带领家长和孩子沉浸在故事里。“瞧,小兔子生气时是这样跟妈妈表达的……”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与现场亲子共同品读绘本,引导大家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实现良好沟通。
作为城关区妇联重点打造的家庭教育指导平台,这里不仅是“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的核心阵地,更承担着“中枢大脑”的关键职能——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类育儿资源,整合专业师资、课程体系等服务要素,为小课堂在城关区各街道社区的开展提供全方位专业支撑,让科学育儿服务有序辐射、精准落地。
今年以来,依托该服务站举办的“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已有数场,成为广大家庭解决育儿困惑、拉近亲子距离的“好搭子”。“‘纽扣’象征贯穿与连接,正如‘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这便是课堂命名的初衷。我们希望它能像脚手架一样,陪伴家长和孩子一步步成长。”“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负责人李维荣说道。
为搭建标准化服务体系,确保服务有依据、有效果,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汇聚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多方力量,通过制定全区家庭教育服务总体规划、开发针对性课程、开展骨干讲师培训,为各社区服务点提供专业指导与资源支持,保障家庭教育服务方向准、内容实、质量高。
“我们也会和省、市妇联积极连接,邀请更多优秀的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同时,也会以每月一次的频率,通过培训、沙龙等多种方式,为讲师们充电赋能,确保课程质量不断提升。”城关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幼儿期习惯养成、情绪管理,到学龄期亲子沟通、学习动力激发,再到青春期心理疏导、亲子矛盾化解,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成长特点与教育难点,定制个性化方案,提供全周期家庭教育支持,助力家长从“凭经验带娃”转向“讲科学育儿”,真正实现支持家庭、赋能家长的目标。
“N”个延伸触角 织密服务网络
在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的引领带动下,城关区妇联以其为核心,在全区各街道社区广泛布局“N”个家庭教育服务点。通过积极连接高校、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各方社会力量,将“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灵活开进居民楼院、田间地头、儿童友好空间等群众身边的场景,近距离为广大家庭提供精准、便捷的育儿指导服务。
“爸爸妈妈,你们总关注我的分数。其实,除了成绩,我还有一肚子的话题想和你们分享,真希望你们可以多点耐心。”在城关区妇联联合粒织空间工作室举办的“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上,一名小朋友在“ISEEU”演说环节,向家长们说出自己的心声。
在老师的引导下,这位小朋友的父母在倾听过程中也思考着自己在儿时类似经历,和孩子产生共鸣。随后,他们站在教室前面,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其实,爸爸妈妈小时候和你一样,只是忘了以前也有这样的困惑。我们以后会改变自己的方式,向你多了解一些身边有趣的事情,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作为参与服务的专业力量,坐落于城关区张掖路街道的粒织空间工作室在家庭教育指导领域探索出“观玩+观学”特色模式。该模式通过引导亲子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生活,让双方在观察自然、学习他人的过程中,既助力孩子成长,也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与兴趣特长,为后续良好亲子沟通筑牢基础。
“很多家庭关系不和谐,症结都在沟通上。”粒织空间工作室负责人程婉丽表示,工作室希望通过各类以交流为核心的活动,引导家庭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掌握更科学的育儿方法。后续,工作室还将为周边居民推出更多课程,让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惠及更多家庭。
粒织空间工作室只是城关区妇联“N”个家庭教育服务点的一个缩影。这些服务点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支撑,如触角般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立足社区实际与家庭需求,灵活设置课程时间与内容,让亲子家庭在轻松氛围中共同学习、交流与成长。
“我们计划将服务进一步升级,持续扩大‘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覆盖范围,推行每周一次常态化课程,同时积极充实行业专家、专业机构等资源力量,为更多家庭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城关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向评价反馈 检验服务效能
“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凭借内容实用、针对性强的“干货”课程,收获了家长们的热烈好评与积极反馈。许多家长在听完一次课后便被成功“圈粉”,成为课堂的忠实听众。
家住城关区定西路街道的市民王兴东,便是众多受益家长中的一位。他的孩子今年9岁,正处于个人意识强烈的阶段,时常不听劝导,这让他深受困扰。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举办的“红纽扣”小课堂。此次课程以新学期为切入点,专门针对孩子成长关键阶段的常见问题,为家长们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为了不错过关键内容,王兴东特意提前到场,手持笔记本认真记录专家讲解的要点。“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红纽扣’的活动了。上次的课程特别实用,帮我和爱人解决了孩子拖延的难题。我们按照课上教的方法,给孩子制定了奖励清单,孩子完成任务就能获得正向反馈,效果特别好。”他表示,今后线上社群发布课程信息,只要有时间,一定会和爱人前来参加。
王兴东提及的线上社群,由城关区家庭教育服务站创建。每次“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临近结束时,工作人员都会邀请家长加入。在这个线上社群中,工作人员会提前发布课程安排,帮助家长及时获取开课信息。同时,也会不定期推送家庭教育相关问卷,实时回应家长疑问,这些互动也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身边家长都在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我听着就焦虑,却不知道这些课到底有没有必要,特别怕走了弯路。”鲁馨是一名建材家装行业创业者,平日里工作繁忙,不仅难得与孩子深入交流,对孩子的特长优势也缺乏准确了解。
当朋友转发了“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的开课消息后,鲁馨立刻报了名,希望能到现场解开心中的迷惑。课后,她豁然开朗:“现在明白了,培养孩子兴趣不能盲目跟风,得先关注孩子的性格,了解她真正喜欢什么。以后再遇到这类育儿困惑,我还能随时向专业讲师请教。”
“1+N”模式的推行,使“红纽扣”家庭教育小课堂实现了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如今在城关区,无论是区级服务站提供的系统课程,还是各个社区服务点开展的微课堂,都收获了家长的“满格”反馈,成为他们踊跃参与、热烈欢迎的“育儿充电站”。这一模式有效延伸了家庭教育的服务半径,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与认可,持续助力着城关区家庭教育水平提升。
◆短评
这堂课,是系好亲子关系的“红纽扣”
如今,家庭教育早已不再是“家事”,而是关乎下一代成长的“公事”。但如何将科学的育儿方法从书本理论转化为家长能听懂、会使用的日常语言,始终是一道难题。城关区妇联的“红纽扣”课堂,正是在做这样的“翻译”和“桥梁”——它把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融入绘本共读、情景演说甚至一场亲子游戏中,让家长和孩子在共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改变。
更重要的是,“1+N”的模式真正实现了服务重心的下移。它不像一场短暂的风,吹过就散,而是像一张逐渐织就的网,持续地承接住家庭的焦虑与困惑。教育是慢艺术,成长是长旅程。而“红纽扣”所做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为亲子关系系好第一颗扣子,陪伴他们走好关键的那几步。
这或许正是公共服务最动人的模样:不仅提供答案,更传递理解与方法;不仅服务人群,更温暖每一个具体的人。
本报记者 唐 瑞 见习记者 陈培捷 文/图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